原標題:非遺記憶丨盤點順義的那些非遺文化名片(13)
順義區有著豐富的
非物質文化遺產
這些非遺組成了一張張
獨具順義魅力的文化名片
今天就跟著順義君
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吧
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
白辛莊高蹺是由多個會檔共同組成,其中的“太平秧歌”和“小車會”聞名一時。太平秧歌是由明代永樂年間一個綽號叫“黑侯”的人所傳,一輩接一輩的傳承至今日,他們在每段唱詞前都要先加“黑侯”這兩個字,已表示對自己這支秧歌祖先的尊敬。
白辛莊的“太平秧歌”曾經在清朝慈禧太后時期受過皇封,他們使用的木蹺和其他高蹺會所踩的木蹺也有差別,十幾歲的少年所踩的木蹺有三四十公分高,成年人所踩的木蹺有七八十公分高,他們的木蹺底部有一段二十公分左右用黃漆涂成黃色來作為標記。證明自己的高蹺是受過皇封的“皇會”。他們在每次走會前要舉行一個儀式,就是要祭拜關羽的武圣神像,行三拜九叩之禮,然后才能出檔走蹺。
他們的表演形式有“踩街”和“撂場”兩種,“踩街”就是秧歌的表演者們走街串巷,走走停停,停停演演,沒有事先準備好的場地;而撂場則有舞隊,有固定的演出場地,一般都是村內或村外的開闊地,經過事前的打掃后再潑些凈水,場中間搭一座供表演用的有10米左右長的木橋或竹橋,四周圍鋪上紅地毯。集體邊舞邊走各種隊形圖案的“大場”和兩三人表演的“小場”,角色間多男女對舞,有時邊舞邊唱。每個角色都有他的唱詞、唱調,表演的套路是72套鞭82套棒。
現在白辛莊的“太平秧歌”年年在春節期間走會,為大家無償演出。并經常參加區、市級的花會比賽,并取得很好的成績。它作為一項主要的文化活動而為廣大群眾所喜愛。
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
楊各莊即現在的楊鎮。楊鎮地區鎮域開發較早。由于此地交通便利,往來商家云集,楊各莊人口迅速增加,積累大量財富。清初已成為京東著名的集市貿易中心。
到民國時,楊各莊大集的基本形態已經固定下來。民國《順義縣志》記載:楊各莊在治城東30里,三河順義交界處,外門八,商家百余,街市整齊,每旬逢一、六日大集,三、八日小集。糧食市逢一在前街,逢六在后街,逢三在北街,逢八在南街,逢初一、十六在南頭,大市在藥王廟下坡,豬市有二,一在西門外,一在馬神廟下坡,席市在南關道,木市在西門外。鹽當各業共計50余家。
楊鎮大集興起之初,就依托慶春耕結束時的藥王廟會和慶秋收后的娘娘廟會,形成兩個大集交易的核心時段。
舊歷四月二十三日,是傳統的藥王祭日。每逢廟會時節,這里都張燈結彩,空地上的戲臺是用葦席搭的,臺口用彩綢裝飾,大紅大綠的別有一番情趣。就連馬連良、譚富英、裘盛戎、張君秋、李藝蘭這些著名表演藝術家,也曾來此登臺獻藝。
這些花會的演出活動,流傳至今形成了楊鎮著名的一街龍燈和曾莊大鼓。更還有久享盛名的楊各莊“三件寶”,高樁饅頭、賈家切糕、馬家豆腐腦兒。
點擊上面微信號 關注我喲
免責聲明
本微信部分圖片來源于互聯網,其目的是為了更豐富地介紹所寫內容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若有涉及侵權請予以告知,我們會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如需轉載此文章,請備注來源:順義旅游,違者必究。
我就知道您“在看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責任編輯:
課堂上,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,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,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。“當非遺走進生活,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。
陳歆彤)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,近日,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,精心策劃并開展“老手藝,新鄰居”非遺系列文化活動。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:“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,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,既能學知識又能
絨花,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。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,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。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,在競爭、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,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,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。
共繪傳承夢”主題社會實踐活動,深入文化館,探索黃河流域文化,發掘傳統精髓的神韻魅力。晨光熹微時,“賡織”——守藝人非遺傳承實踐團來到黃河文化館,在展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,同學們有序進入的展館進行參觀。隨后,實踐團順著黃河在東營流過的痕跡先后參
以民俗活動為韻、文旅融合為調、多元產品為拍,端午假期河北文旅奏響了“傳統與潮流共振”的活力樂章。端午假期,全省各地舉辦民俗表演、非遺市集等文化活動1000余場,吸引八方游客前來深度體驗。親子游熱度攀升,文旅融合“點亮”童年。文旅產品供給多元